发布时间:2024-06-06 10:50:22
文章来源:文明菏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了家风故事、家教案例、家训格言征集活动,现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本期展播的是张筱晗的家教案例《沟通和鼓励胜于说教》。

沟通和鼓励胜于说教

张筱晗

  当一个新的生命哇哇啼哭的时候,我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妈妈”。曾经很长时间,我都在探索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以及对他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我希望他懂事懂礼貌,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希望他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

  我一次次在矛盾和纠结中停滞不前,直到我在书中读到了胡适先生的一段话:“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我的孩子今年六岁,六年的亲子时光也让我从最开始鸡飞狗跳的生活变成了现在的得心应手。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命令式语气。男孩五六岁,正是猫狗不待见的年纪,就像我儿子,成天把“我不”挂在嘴边,我也曾一遍遍地批评过他,可是哭着的承诺总是会大打折扣,转眼他又成了那个拖拖拉拉的“讨厌鬼”。我想,每个男孩都有一个机械梦,那我为何不把他当做一个“机器人”来对待,任何事情都通过按钮让他完成?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儿子的时候,他满脸不可思议又控制不住地激动,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机器人愿意为您服务!”看着他满眼充满星星的表情,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之后的日子里,房间里充斥着“机器人启动刷牙按钮,时间三分钟”“机器人五分钟内进入睡眠模式”“请机器人立即启动扫地模式”……当然,每次的他都像上了发条一样乐此不疲,也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其次,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可以发泄的空间。之前的我,总讨厌儿子哭闹,只要他一哭,我立即就选择用粗暴的方式让他闭嘴,总觉得只要不哭事情就解决了。不过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两个极端,要么就是他一点儿也不敢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要么就是他没完没了地哭个没完。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其实每个人都有难过伤心愤怒的时候,与其让他们闭嘴,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我告诉孩子,心中有愤怒可以去书房找适当的方式发泄,比如大哭两分钟,或者去拿本自己喜爱的书读。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可以很平静地告诉我:“妈妈我现在很生气,想发火,我需要去书房里哭一小会!”几分钟以后,他也能开心地告诉我:“妈妈,我内心狂躁的‘大猩猩’已经变得很平静了,我现在很开心!”

  最后,永远记得“身教大于言传”。暑假期间,我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陪着孩子去晨跑。就这样,在他最容易放弃的年纪,我们两个每天都吹着微风,听着鸟叫声,开心地穿梭在公园的小路上。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一刻,妈妈才拥有了新的身份。儿子无数次用最甜美的微笑驱散我一天的阴霾,也曾用小手为我抚去眼角的泪水。往后的时光里,希望我们两个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